close

二十八宿[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西星名對照表
28 xiu.svg
File:12hr&28hs.jpg
二十八宿對應十二宮與西方十二星座


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注音ㄒㄧㄡˋ中古擬音siuh),又稱二十八舍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黃道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

 

 

由來[編輯]

中國以農立國,「觀象授時」為農民耕種之重要依據,為觀察日、月、五行星所在之恆星背景,逐漸發展星宿觀念。 由於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27.3日,所行路徑為白道(與黃道夾角5度),古人將白道圈分成28段,則月球大約每日可入宿到28段中的一個星宿內。二十八宿又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

中國古代星宿史料[編輯]

西周之前[編輯]

  • 據《尸子》「燧人上觀辰」與《路史》「察辰心而出火」之說,於立春(國曆2月)清晨可見到心宿(心宿二為大火星)隨太陽而升起,由歲差推斷燧人氏距今約17,500年。
  • 濮陽西水坡M45墓的形制和擺塑是天上的星象圖,其東西兩側布有蚌龍和蚌虎,而墓主腳則有蚌塑之北斗魁象,斗柄朝東,由墓葬年代距今約6500年之反推,當時在春天黃昏所見南中天的星象,仍算是東方蒼龍格局。
  • 《尚書‧堯典》有鳥、火、虛、昴星之記載,指黃昏南中天所看的星宿,其中鳥宿後稱為星宿,由歲差現象推知世代距今約4400年。
  • 《大戴禮‧夏小正》記載,有昏見之參、大火、辰、南門星等,以及晨見之昴、南門星,其中南門星可能是後期所稱之室宿與壁宿,而辰星是指蒼龍星象之心宿、尾宿與箕宿。以Stellarium軟體設定距今4000年前中原位置,可得印證。
  • 殷代卜辭有「椎卯,鳥星(晴)。」(《合集 11497》)、「...鳥星。七月。」(《合集 11500》)等記載,其中鳥宿後稱為星宿。研究者嘗試自殷卜辭可找到廿八宿字義的若干線索[1],由於古字一字多義,尚難確立何字為星宿名稱。

西周時期[編輯]

  •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俾滂沱矣。」(《詩經》成書於西元前825-775年。[2]
  •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九月授衣。」(周曆7月,相當於現今國曆6月,有謂「火」是指心宿二;夏曆7月,則是國曆9月,「火」字指秋紅景象。)

東周時期[編輯]

  •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日在,昏七星中,旦牽中。」指洛陽地區在夏曆(同今之農曆)3月,太陽位於胃宿(西元前500-1000年,太陽在金牛座),黃昏可見太陽恰在西方白虎七星宿之中腹,並隨太陽西下,東方日出地方可看到牛宿(魔羯座)漸漸拉起。又據《大戴禮•夏小正》,黃昏同時可見「則伏」,即此時獵戶座乃平行於地平線。
  • 《孫子.火攻》:「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也;凡此四者,風之起日也。」(十三篇《孫子兵法》成書於西元前515年4月以後至西元前512年8月以前。[3]
  • 湖北隨縣考古發現曾侯乙墓漆箱,蓋頂載有二十八星宿文字(是中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最早紀錄),兩側面則繪有青龍白虎,分別代表東方與西方,東方青龍以心宿居中,圖樣越大,表示亮度越大。墓葬時間約西元前433年。

秦漢時期[編輯]

  • 《呂氏春秋》:「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鬥、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虛、危、營室;西北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曰陽天,其星張、翼、軫。」(成書於西元前241年)
  • 《淮南子.墜形訓》:「凡地形,東西為緯,南北為經」(《淮南子》成書於西元前139年前),劉鋼撰《古地圖密碼》認為這句話的涵義是凡繪製反映大地的地形圖,應當繪出東西走向的緯線與南北走向的經線,而中國古代地圖的經度概念即源於廿八星宿的經度,由天文經度體系為測繪地球經度提供了參照係數。[4]
  • 《史記.書.天官書》:「正四時:仲春春分,夕出郊東五舍,為齊;仲夏夏至,夕出郊東、輿東七舍,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東四舍,為漢;仲冬冬至,晨出郊東方,與、牽俱西,為中國。其出入常以辰、戌、丑、未。...」(《史記》成書於西元前109-91年)
  • 《周髀算經》卷下:「立二十八宿,以周天曆度之法。...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各置二十八宿。以東夜半中,牽之初臨子之中。東井出中正表西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而臨未之中,牽初亦當臨丑之中,於是天與地稅,乃以置周二十八宿。」(《周髀算經》成書於西元前100-50年。半夜觀察到井宿時,太陽背景大致在牛宿,由冬至之日起算,置放廿八宿。)
  • 《黃帝內經.靈樞經.衛氣行》:「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為緯,為經。是故為陽,為陰。」(《黃帝內經》成書於西元前51-7年之漢成帝,取材則早自春秋戰國時期。配合日晷之子午線,藉虛宿或張宿相距子午線之距離,可判斷所在位置之經度;藉房宿或昴宿與地平線之仰角,可判斷所在位置之緯度。)
  • 《爾雅.釋天》:「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爾雅》成書於西元前221年至西元9年)
  • 《漢書.律曆志》:「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四方,舉終以定朔晦分至,躔離弦望。」(《漢書.律曆志》撰於西元前2世紀),故知漢朝天文學家可測定廿八星宿在天球的分布位置,並測算東西方向不同地點依序所看廿八星宿所相距的時差。

起源爭議[編輯]

二十八宿的體系除了中國外,印度巴比倫伊朗埃及阿拉伯也有二十八宿的類似體系,而且均能一一對應(雖不是全部嚴格相等),例如印度稱為「納沙特拉」(Nakshatra),1860年,韋柏在《中印兩國曆學的比較》一文提出二十八宿起源於印度,原因是中國二十八宿起於角,而印度起於昴。1891年,荷姆美爾主張二十八宿應當起源於巴比倫。美國學者伯吉斯(E.Burgess)認為,二十八宿體系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二十八宿名稱有與古梵文相似之處。新城新藏的《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竺可楨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和地點》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夏鼐認為二十八宿是自中國傳入印度,不過夏鼐指出,印度有二十八宿和二十七宿兩種體系,二十七宿體系較為流行。[5]日人飯島忠夫根據冬至點在二十八宿中的牽牛初度,認為二十八宿制定於西元前396 年到西元前382 之間,斷定二十八宿是從西方傳入的。[6]新城新藏則與飯島忠夫持相反意見,兩人相繼發表文章,相互駁難。

關於二十八宿的定型時期,爭論亦大。《尚書·堯典》最早提到四仲中星,《夏小正》等文獻中已經有某些星名。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錢寶琮認為黃道二十八宿成立於戰國,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完整記載,最早見於《史記》。1978年考古學家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墓葬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箱蓋,約公元前170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

分組[編輯]

二十八宿分成四組,並與東、南、西、北四宮及用動物命名的四象相配(始於漢代),而每宿又以宿名以及按照七曜)的順序(始於唐代)與一動物相配。即:

四象七曜二十八宿星名對照表
 
東方青龍 木蛟 金龍 土貉 日兔 月狐 火虎 水豹
北方玄武 木獬 金牛 土蝠 日鼠 月燕 火豬 水貐
西方白虎 木狼 金狗 土雉 日雞 月烏 火猴 水猿
南方朱雀 木犴 金羊 土獐 日馬 月鹿 火蛇 水蚓


其中含有十二生肖名稱,乃十二地支與二十八宿相配而得。[7]

淮南子·天文訓》將二十八宿分成九野:

九野二十八宿
中央鈞天 角宿 亢宿 氐宿  
東方蒼天 房宿 心宿 尾宿  
東北變天 箕宿 斗宿 牛宿  
北方玄天 女宿 虛宿 危宿 室宿
西北幽天 壁宿 奎宿 婁宿  
西方顥天 胃宿 昴宿 畢宿  
西南朱天 觜宿 參宿 井宿  
南方炎天 鬼宿 柳宿 星宿  
東南陽天 張宿 翼宿 軫宿  

註:表中心宿又稱商宿。

參看[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沐月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