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編輯]
中西星名對照表 |
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注音:ㄒㄧㄡˋ,中古擬音:siuh),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
由來[編輯]
中國以農立國,「觀象授時」為農民耕種之重要依據,為觀察日、月、五行星所在之恆星背景,逐漸發展星宿觀念。 由於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27.3日,所行路徑為白道(與黃道夾角5度),古人將白道圈分成28段,則月球大約每日可入宿到28段中的一個星宿內。二十八宿又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
中國古代星宿史料[編輯]
西周之前[編輯]
- 據《尸子》「燧人上觀辰」與《路史》「察辰心而出火」之說,於立春(國曆2月)清晨可見到心宿(心宿二為大火星)隨太陽而升起,由歲差推斷燧人氏距今約17,500年。
- 濮陽西水坡M45墓的形制和擺塑是天上的星象圖,其東西兩側布有蚌龍和蚌虎,而墓主腳則有蚌塑之北斗魁象,斗柄朝東,由墓葬年代距今約6500年之反推,當時在春天黃昏所見南中天的星象,仍算是東方蒼龍格局。
- 《尚書‧堯典》有鳥、火、虛、昴星之記載,指黃昏南中天所看的星宿,其中鳥宿後稱為星宿,由歲差現象推知堯世代距今約4400年。
- 《大戴禮‧夏小正》記載,有昏見之參、大火、辰、南門星等,以及晨見之昴、南門星,其中南門星可能是後期所稱之室宿與壁宿,而辰星是指蒼龍星象之心宿、尾宿與箕宿。以Stellarium軟體設定距今4000年前中原位置,可得印證。
- 殷代卜辭有「椎卯,鳥星(晴)。」(《合集 11497》)、「...鳥星。七月。」(《合集 11500》)等記載,其中鳥宿後稱為星宿。研究者嘗試自殷卜辭可找到廿八宿字義的若干線索[1],由於古字一字多義,尚難確立何字為星宿名稱。
西周時期[編輯]
-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月離於畢,俾滂沱矣。」(《詩經》成書於西元前825-775年。[2])
- 《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周曆7月,相當於現今國曆6月,有謂「火」是指心宿二;夏曆7月,則是國曆9月,「火」字指秋紅景象。)
東周時期[編輯]
- 《禮記•月令》:「季春之月,日在胃,昏七星中,旦牽牛中。」指洛陽地區在夏曆(同今之農曆)3月,太陽位於胃宿(西元前500-1000年,太陽在金牛座),黃昏可見太陽恰在西方白虎七星宿之中腹,並隨太陽西下,東方日出地方可看到牛宿(魔羯座)漸漸拉起。又據《大戴禮•夏小正》,黃昏同時可見「參則伏」,即此時獵戶座乃平行於地平線。
- 《孫子.火攻》:「時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者,風之起日也。」(十三篇《孫子兵法》成書於西元前515年4月以後至西元前512年8月以前。[3])
- 湖北隨縣考古發現曾侯乙墓漆箱,蓋頂載有二十八星宿文字(是中國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最早紀錄),兩側面則繪有青龍白虎,分別代表東方與西方,東方青龍以心宿居中,圖樣越大,表示亮度越大。墓葬時間約西元前433年。
秦漢時期[編輯]
- 《呂氏春秋》:「中央曰鈞天,其星角、亢、氐;東方曰蒼天,其星房、心、尾;東北曰變天,其星箕、鬥、牽牛;北方曰玄天,其星婺女、虛、危、營室;西北曰幽天,其星東壁、奎、婁;西方曰顥天,其星胃、昴、畢;西南曰朱天,其星觜嶲、參、東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輿鬼、柳、七星;東南曰陽天,其星張、翼、軫。」(成書於西元前241年)
- 《淮南子.墜形訓》:「凡地形,東西為緯,南北為經」(《淮南子》成書於西元前139年前),劉鋼撰《古地圖密碼》認為這句話的涵義是凡繪製反映大地的地形圖,應當繪出東西走向的緯線與南北走向的經線,而中國古代地圖的經度概念即源於廿八星宿的經度,由天文經度體系為測繪地球經度提供了參照係數。[4]
- 《史記.書.天官書》:「正四時: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婁、胃東五舍,為齊;仲夏夏至,夕出郊東井、輿鬼、柳東七舍,為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東四舍,為漢;仲冬冬至,晨出郊東方,與尾、箕、斗、牽牛俱西,為中國。其出入常以辰、戌、丑、未。...」(《史記》成書於西元前109-91年)
- 《周髀算經》卷下:「立二十八宿,以周天曆度之法。...以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各置二十八宿。以東井夜半中,牽牛之初臨子之中。東井出中正表西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而臨未之中,牽牛初亦當臨丑之中,於是天與地稅,乃以置周二十八宿。」(《周髀算經》成書於西元前100-50年。半夜觀察到井宿時,太陽背景大致在牛宿,由冬至之日起算,置放廿八宿。)
- 《黃帝內經.靈樞經.衛氣行》:「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昴至心為陰。」(《黃帝內經》成書於西元前51-7年之漢成帝,取材則早自春秋戰國時期。配合日晷之子午線,藉虛宿或張宿相距子午線之距離,可判斷所在位置之經度;藉房宿或昴宿與地平線之仰角,可判斷所在位置之緯度。)
- 《爾雅.釋天》:「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謂之大辰。」(《爾雅》成書於西元前221年至西元9年)
- 《漢書.律曆志》:「乃定東西,立晷儀,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四方,舉終以定朔晦分至,躔離弦望。」(《漢書.律曆志》撰於西元前2世紀),故知漢朝天文學家可測定廿八星宿在天球的分布位置,並測算東西方向不同地點依序所看廿八星宿所相距的時差。
起源爭議[編輯]
二十八宿的體系除了中國外,印度、巴比倫、伊朗、埃及與阿拉伯也有二十八宿的類似體系,而且均能一一對應(雖不是全部嚴格相等),例如印度稱為「納沙特拉」(Nakshatra),1860年,韋柏在《中印兩國曆學的比較》一文提出二十八宿起源於印度,原因是中國二十八宿起於角,而印度起於昴。1891年,荷姆美爾主張二十八宿應當起源於巴比倫。美國學者伯吉斯(E.Burgess)認為,二十八宿體系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二十八宿名稱有與古梵文相似之處。新城新藏的《東洋天文學史研究》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竺可楨在《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和地點》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夏鼐認為二十八宿是自中國傳入印度,不過夏鼐指出,印度有二十八宿和二十七宿兩種體系,二十七宿體系較為流行。[5]日人飯島忠夫根據冬至點在二十八宿中的牽牛初度,認為二十八宿制定於西元前396 年到西元前382 之間,斷定二十八宿是從西方傳入的。[6]新城新藏則與飯島忠夫持相反意見,兩人相繼發表文章,相互駁難。
關於二十八宿的定型時期,爭論亦大。《尚書·堯典》最早提到四仲中星,《夏小正》等文獻中已經有某些星名。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錢寶琮認為黃道二十八宿成立於戰國,至少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完整記載,最早見於《史記》。1978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隨州的戰國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漆箱蓋,約公元前170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
分組[編輯]
二十八宿分成四組,並與東、南、西、北四宮及用動物命名的四象相配(始於漢代),而每宿又以宿名以及按照七曜(木、金、土、日、月、火、水)的順序(始於唐代)與一動物相配。即:
木 | 金 | 土 | 日 | 月 | 火 | 水 | |
---|---|---|---|---|---|---|---|
東方青龍 | 角木蛟 | 亢金龍 | 氐土貉 | 房日兔 | 心月狐 | 尾火虎 | 箕水豹 |
北方玄武 | 斗木獬 | 牛金牛 | 女土蝠 | 虛日鼠 | 危月燕 | 室火豬 | 壁水貐 |
西方白虎 | 奎木狼 | 婁金狗 | 胃土雉 | 昴日雞 | 畢月烏 | 觜火猴 | 參水猿 |
南方朱雀 | 井木犴 | 鬼金羊 | 柳土獐 | 星日馬 | 張月鹿 | 翼火蛇 | 軫水蚓 |
《淮南子·天文訓》將二十八宿分成九野:
中央鈞天 | 角宿 | 亢宿 | 氐宿 | |
---|---|---|---|---|
東方蒼天 | 房宿 | 心宿 | 尾宿 | |
東北變天 | 箕宿 | 斗宿 | 牛宿 | |
北方玄天 | 女宿 | 虛宿 | 危宿 | 室宿 |
西北幽天 | 壁宿 | 奎宿 | 婁宿 | |
西方顥天 | 胃宿 | 昴宿 | 畢宿 | |
西南朱天 | 觜宿 | 參宿 | 井宿 | |
南方炎天 | 鬼宿 | 柳宿 | 星宿 | |
東南陽天 | 張宿 | 翼宿 | 軫宿 |
註:表中心宿又稱商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