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編輯]
上帝,通常是指信仰系統中的至高神。
在華夏信仰系統,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稱「帝」、「天」、「天帝」、「昊天上帝」,是仁義禮智信的神。[1] 因爲基督教的影響,上帝一詞在現代社會常指基督教的神。也有人認為上帝就是真的無,又是真的無限大,存在於真未知的未來,包含真已知的過去,乃全知全能的哲學概念。
目錄
[隱藏]
歷史[編輯]
在中國,上帝,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天」,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天帝、昊天上帝[2]等,是古代中國信仰中,主宰天地宇宙的神。[3]
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賜福給有德行的人。[4]漢代以後,與上帝溝通的方式從巫筮轉變為星象觀測,並產生了北極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5]天壇是祭祀上帝的聖殿。
根據孟子的理解,人類的君和師是上帝指派、感應產生的,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6]因此中國皇帝也叫天子,[7]祖先是生者與上帝交流的媒介。[8]
中國傳統上帝觀[編輯]
中國民間信仰系列之 |
中國民間信仰 |
---|
![]() |
中國民間信仰 |
上帝[9],又稱帝、天帝、昊天上帝,亦稱天神[10]、天皇大帝[11]、皇天上帝、皇皇帝天[12]等,具有擬人化的神的概念。《說文解字》:「神:引出萬物者也」。「帝」後來又用來指天子、帝王、君主。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13],部分文獻又稱「太一」[14]等,「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學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釋:「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15]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16]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17][18]
中國神祇 | 分類 | 權能 | 祭祀方法 |
---|---|---|---|
上帝 | 昊天上帝、五方上帝 | 節氣、農耕、禍福[19]、壽命、國事、戰爭、狩獵 | 太牢、幣帛 |
天神 | 日、月、五星、十二辰、二十八宿、風師、雨師、司命 | 上帝的使者 | 少牢 |
地祇 | 皇地祇、社稷、五嶽、四瀆、四鎮、海、山林、名川 | 地域神、農耕、自然現象 | 方丘 |
人鬼 | 祖先、先公、遠祖、近祖、先臣 | 自然、收穫、戰爭、疾病、生死、妊娠 | 享宗廟 |
中國殷周信仰和其繼承者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道教神話中演化為玉皇上帝[20]。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他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上帝的人格[編輯]
上帝是甲骨文卜辭卜問的對象,掌管著萬物生死,國家大事都要通過龜卜徵詢上帝的意見,[21]特別是祈雨、戰爭、農事、疾病、巡狩、災難。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賓於帝」( 《乙編》7197)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22]與人有血緣關係的祖先神是向帝轉達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23]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風」 ( 《通纂》398) , 風神為上帝的使臣。盤庚遷都就是遵從上帝的意志。[24]周武王病重,周公旦卜問上帝是否可以代武王死,上帝使武王病癒。[25]周公旦平叛三監之亂也是卜問上帝的結果。[26]為了改卜得吉,司馬子魚甚至以生命來向上帝換取楚軍勝利。[27]
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所繼承,發展為「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上帝信仰被「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教繼承,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這五部經書都提到了該詞,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禮莫大於敬天,儀莫大於郊祀」,中國歷代皆設祭天之所,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明清皇帝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28]
經書 | 出現次數 |
---|---|
尚書 | 32次 |
詩經 | 24次 |
禮記 | 20次 |
春秋 | 8次 |
易經 | 2次 |
上帝的祭祀[編輯]
西周確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給有德行的人。[29]《通典》記載,周禮設六官,其中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祭祀上帝的禮儀[編輯]
根據孟子的說法,天子是上天感應降世,所以要祭天、與上帝交通。祭天的服飾是冕服。《周禮·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這是因為「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則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駕、吾禮之所施設文飾,莫非天之象焉。」[30]《孔子家語》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31]
感生帝和受天命[編輯]
天子是上帝之子、奉天承運,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如堯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黃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湯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蒼帝所感生。
封禪,即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白虎通義》曰:「受命之君,天之所興,四方莫敢違」。司馬光於《冊問王道》中謂:「王者受天命,臨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統」。
王朝 | 感生帝 | 五德 | 五行 |
---|---|---|---|
周朝、北齊、北魏、北周 | 青帝 | 仁 | 木 |
夏朝、秦朝、晉朝 | 白帝 | 義 | 金 |
漢朝、隋朝[32]、宋朝、明朝 | 赤帝 | 禮 | 火 |
商朝、清朝 | 黑帝 | 智 | 水 |
虞朝、曹魏、唐朝[33]、元朝 | 黃帝 | 信 | 土 |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編輯]
天、昊天上帝、玉皇上帝通常被視為等同的概念,又有些微區別。
天,含有表示整個大自然、天然宇宙整體的意思,代表天的天公、老天、老天爺等叫法更加擬人化,不過同樣表示自然神。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系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系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3]周朝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中華宗教信仰傳統,因而歷代祭天延綿不絕。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34]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35][36]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異,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玉皇上帝通常又稱玉皇大帝、玉皇、玉帝,為眾神之王、神界皇帝,是中華民間信仰中地位最高的神。玉皇上帝(昊天上帝)是真正神界地位最高的「上帝」。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即指天上的玉皇上帝(昊天上帝),而一般不指「五方上帝」。如:
- 《詩經·大雅》:「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
- 《詩經·魯頌》:「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
- 《尚書·周書》:「惟時上帝,集厥命於文王。」
- 《禮記·王制》:「天子將出,類乎上帝。」
- 《禮記·禮運》:「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 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晉書》:「一人吁嗟,王道尚為之虧。況群神怨憾而不怒動上帝乎!」
- 《三國演義》:「雲長曰,『臣等非人,乃是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義,皆敕命為神。』」
- 《三遂平妖傳》:「常聞說上帝無私,卻不信有個秘字。」
- 《閱微草堂筆記》:「上帝且以真人一符增置一神」,「上帝好生汝」,「苟其無罪,天地未嘗不並育,上帝所不誅。」
- 《桃花扇》:「今奉上帝之命,封為飛天使者,走馬到任去也。」
儘管玉皇上帝為中華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眾神之王,在道教中和太上老君一樣有著極為崇高的地位,玉皇被稱為「諸天之主」、「萬天之尊」,但地位低於道教中的最高神靈三清: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在道教中,玉皇上帝的職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專掌,大事申呈」。
亞伯拉罕諸教的神的翻譯[編輯]
要明白「上帝」的基督教化,要先看亞伯拉罕諸教對他(們)的神如何翻譯。
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均源自同一個原始宗教 -- 即古猶太教,因起源於閃米特人,又合稱閃米特宗教。一般認為,亞伯拉罕諸教均為一神教,其崇拜的最高神為同一個神,但亞伯拉罕諸教宗教乃至同一宗教各教派中最高神的形象又有一些差別。閃米特一神教以及其它一神教的神和中華宗教信仰文化等多神教信仰文化的區別是,神在一神教中不但是最高神,而且是唯一的神。
- 猶太教中之獨一神的名字為「YHWH」的四字神名,元音早已失傳;含義是「我是自有永有」(yeti hoveh havah, 以後永是-今是-昔是)。後來經過馬索拉學派加上ADONAI(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主)母音,拉丁音讀為Yehowah、Yahweh,中文譯為耶和華、雅威、耶威等[37]。「耶和華」這個名字源自希伯來語動詞「成為」。有些學者認為,上帝的名字是動詞「成為」的使役形態。因此,許多人將上帝名字的意思理解為「成事者」。而聖經譯者羅瑟拉姆的譯法是:「我喜歡做甚麼,都一定成功。猶太教徒,因敬畏他們的主,一般都不敢直呼其名「雅威」,而以「神」(Elohim/God)、「主」(Adonai/Lord)等關係式的代名詞代之。與基督教不同,猶太教所信奉的耶和華只有聖父一個位格,為猶太教中的最高神及唯一的神。
- 基督教(羅馬公教、希臘正教、更正教)中之獨一神的名字與猶太教敬拜的神之名一樣,都為「YHWH」,由於教派不同,新教(常慣稱為基督教)譯為耶和華,天主教譯為雅威(Yahweh),希臘正教(東正教)譯為耶威(Yahweh)。基督徒通常會以「天主/上帝/神」(God),或以「主、上主」(Lord)等代名詞,來表達一種「天主/上帝/神人關係」、「主僕關係」;而羅馬公教團體更奉教宗的口諭,為尊重猶太人的傳統,教友應盡量避免直呼主的名──雅威。與猶太教不同,基督教所信奉的耶和華是三位一體的,即聖父、聖子、聖靈/聖神,祂們是一體的,為基督教中的最高神及唯一的神。神以他自己的樣式和形像造人,所以人性中具有道德意識、思想、情感、意志:而神之於人,也因此是人格神。
- 伊斯蘭教中的安拉,又譯為阿拉、胡大(波斯語)等,中國的穆斯林又稱祂為「真主」,為全宇宙中至尊及獨一的創造主,除祂以外,別無真宰,而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則彰顯其各項優美的德性,如至仁的或至慈的等等。
對亞伯拉罕諸教的起源和教義欠缺了解的一般人,常認為他們因對神的稱呼不相同,而認為他們信的神不同。這樣的看法原因有兩個:
- 希伯來語、拉丁語、和阿拉伯語對同一個神講法不同,音譯後在各種語言中用詞不相同造成的誤認。阿拉伯語中的「安拉」,直譯成漢語是「唯一的崇拜對象」。也就是在「崇拜對象」的普通名詞 ilâh 前面加上定冠詞 al,成為Allâh,英語直譯就是「The God」 - 「這一神」。
- 教義不同 - 不但是不同宗教,在同一宗教內的不同教派,對其他宗派信的神是不是同一個神/先知等也有各自的說法。
在馬來西亞,天主教傳統上在聖經中也用「安拉」來指基督教的神,也因此和在中國用「上帝」指基督教的神一樣,引起當地政府的不滿[38]。
「上帝」一詞的基督教化[編輯]
天主教[編輯]
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把YHWH譯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實義》說:「天主之稱,謂物之原。如謂有所由生,則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終者,鳥獸草木是也;有始無終者,天地鬼神及人之靈魂是也。天主則無始無終,而爲萬物始焉,爲萬物根柢焉。無天主則無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無所由生也。」《坤輿萬國全圖》說:「天主創作萬物於寰宇。」而其撰於1595年的《交友論》還說:「上帝給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爲事有成矣。」4年後,利瑪竇在《二十五言》中又說:「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除了「上帝」、「天主」之外,利瑪竇還創造了「聖母」(原爲皇太后的尊稱)、「聖經」(原指儒家經典)等詞。其《上大明皇帝貢獻土物奏》:「謹以原攜本國土物,所有天帝圖像一幅,天帝母圖像二幅,天帝經一本。」
利瑪竇用「上帝」稱呼基督宗教的神,引起了一些儒士的反對。他們認為儒家的天、上帝與天主教的天主有著本質的區別。鍾始生的《天學初征》和《天學再征》對此做了較為全面的辨析。他認為:第一,天是蒼蒼之天,是與地相對的物質之天;第二,天是「統御世間、主善罰惡之天,即《詩》、《易》、《中庸》所稱上帝是也」,但這個主宰之天只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鍾始生認為利瑪竇附儒之論是對儒學天論的曲解。[39]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不但引起了當時儒士的反對,也引起了道明會等其他傳教士以及羅馬教廷的不滿。1715年3月19日,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教皇敕令《自登基之日》禁止中國天主教徒祭天祭孔祭祖:「西洋地方稱呼天地萬物之主用「斗斯」(Deus)二字,此二字在中國用不成話,所以在中國之西洋人,併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經日久。從今以後,總不許用「天」字,亦不許用「上帝」字眼,只稱呼天地萬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懸掛,即不必懸掛,若已曾懸掛在天主堂內,即當取下,不許懸掛。」後來遭受康熙皇帝的抵制,人稱中國禮儀之爭。清末民初天主教法文《教務月志》載文批評利瑪竇和湯若望、南懷仁等,『罪其喜引古書上帝,而不專用天主名,罪其阿悅華人,而將順其禮俗』。[40]
新教[編輯]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華新教傳教士準備翻譯委辦譯本。但在翻譯God的名字時,與天主教一樣,新教傳教士也起了爭論。一派主張翻譯成「上帝」,一派主張翻譯成「神」。
1877年,有120位外國新教傳教士在上海集會,這次集會的會議紀要中有:「據《新舊約》所論之『上帝』,即《六經》所言『上帝』若合符節,其揆一也。迨後諸教士各執己見,辨論孔子之道。有云:『儒書所載之上帝,非造化主宰』。」[41]由此可見,在十九世紀時,無論是天主教的傳教士還是新教的傳教士,一部分人覺得「上帝」與基督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
但到了20世紀,很多福音主義、福音派、靈恩派、基要派和中國正教會[42]的傳教士受唯獨聖經的影響,引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23-31:「這位你們不認識卻在敬拜的神明,我現在介紹給你們。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是天地的主宰,並不住在人手建造的廟宇里...上帝以往不鑑察世人的無知,現在則命令世上所有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借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這個世界」,認為事實上華夏傳統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43][44]此外,基督教基要主義令這些教派認為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尊重儒家是一種妥協行爲,是與聖經背道而馳和偏離基督教的教義,所以這些教派遂採用「上帝」這個名詞。之後翻譯的官話和合本,即今天大多數新教教會使用的聖經,採用兩個版本,就是神版和上帝版。
今天,不少華人基督新教徒覺得「上帝」或「神」哪個都可以用,名稱之爭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世俗社會的商品、廣告也常用上帝一詞來指基督教的神。但另有一些基督徒覺得God之名是基督教中特別重要的議題之一,爭論不是沒有價值;他們一般都拒絕使用「上帝」,因擔心與偶像聯繫起來,所以只用「神」。
其他宗教的最高神[編輯]
在其它宗教中,同樣也有各自的最高神;各種宗教中的最高神見下。
- 中國明清以來的一些新興宗教如羅教、 雞足山大乘教、 齋教、理教、先天道、一貫道及天道等將最高神祇稱為明明上帝(或無生老母)。
- 日本的神道教作《古事記》、《日本書紀》,以日本天皇的祖宗神——天照大神為最高神。[45]
- 印度教中,婆羅門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等三神為最高神,隨著各教派不同而歧異;印度宗教文化中又有眾神之首因陀羅(帝釋天)以及主神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毗濕奴、濕婆等,不同時代不同教派各個神的地位也不盡相同,梵天神殿在印度境內也只有一座,可能因教義與地理限制無法深入民間生活而式微,傳到泰國後,勃興為四面佛,以其至高神的身分擴散各地。
- 在古埃及宗教中,太陽神「拉」被奉為最高神。
- 蘇美爾宗教文化中,最高神祇有三位:天神安努(An)、大氣與風之神恩利勒(Enlil)、水神恩基(Enki)。
- 瑪雅文化信仰中,最高神為羽蛇神。
- 薩滿教沒有明顯的上帝觀念,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常把長生天當成天帝。
- 祆教的光明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為主,也相當於明教的大明尊。
- 希臘神話中,第一主神宙斯為最高神。朱庇特是羅馬的主神,羅馬神話興起後,宙斯改為朱庇特。
- 北歐神話信仰中,奧丁為最高神。
- 唯一神派自然神論者所認為的唯一神。
- 佛教常自認為無神論,而其理論說傳統所以為的神只是天人,但實際上佛教擁有一個秘密的諸佛之王,稱為法身佛而在密宗主要便是供奉祂,常稱為大日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