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編輯]
中國民間信仰系列之 |
中國民間信仰 |
---|
![]() |
中國民間信仰 |
陰陽,為源自於古代中國哲學思想的一種二元論觀念。古代中國把事物中對立又聯合的現象,例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牝牡、上下、左右、動靜、剛柔、刑德,用「陰陽」的概念來加以表述,從中彰顯出「相互對立又依存」的抽象關係,並以「氣」作為這種抽象關係的具象表現。
在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中,就以「陰陽」來論述、發揮其思想主張。西漢儒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更承繼陰陽家結合陰陽以及五行的論說,將陰陽五行視為政教制度的設立依據和根源。陰陽理論已浸透到包括曆法,天文,氣象,中醫,武術,書法,建築,宗教,風水,占卜等各種中國傳統文化事物當中,為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的重要成份。
由於占術憑依陰陽五行術數驗算人事吉凶,「陰陽」一詞也用來代指占術,如《文心雕龍》:「於是伎數之士附於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
目錄
[隱藏]
字義[編輯]
陰、陽兩字的古義是背日和向日(山南水北,向日為「陽」;山北水南,背日為「陰」)[1],起初並無任何哲學思想內涵[2]。
- 陰,《說文解字》曰:「陰,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從阜,侌聲」。侌,即古文『𩃬』(霒)字,「𩃬,雲覆日也,從雲,今聲」。
- 陽,《說文解字》曰:「陽,高明也;從阜,昜聲」。「昜,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一曰彊(強)者眾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闢戸謂之乾,故曰開也。從日一勿。從勿者、取開展意。」
按照徐復觀的解釋,侌、昜二字為陰、陽的本字,兼具意符和聲符的作用。「侌」字為雲覆日,雲覆日則陰暗;「昜」字為日出照於地上,日出照於地上則明朗。「一」象大地之形,「勿」乃象日初出時的光芒。侌、昜的原意就是有無日光的兩種天氣[2]。
陰陽論[編輯]
中醫學 |
![]() |
中醫理論 |
氣 - 陰陽 - 五行 |
臟腑 - 經絡 |
望聞問切 - 辨證論治 |
四氣五味 - 君臣佐使 |
治療方法 |
中藥 - 針灸 - 推拿 |
導引 - 氣功 |
中醫經典 |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
基礎學科 |
中醫基礎理論 |
中醫診斷學 |
中藥學 - 方劑學 |
溫病學 - 針灸學 |
中醫史 - 各家學說 |
臨床學科 |
中醫內科 - 中醫外科 |
中醫婦科 - 中醫兒科 |
針灸科 - 骨傷科 |
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 |
民間療法 |
推拿 - 刮痧 - 拔罐 |
其它 |
中醫學家列表 |
祝由十三科 - 馬醫科 |
中國的傳統學術中,有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以及「陰極陽生,陽極陰生」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的特性如下:
- 「對立而統一關係」( the contradictoryunity)(太極):
- 陰陽的例子:
陰陽家[編輯]
中國春秋時代的陰陽家認為天文氣象是「天道」,為天下綱紀。為政者「順天則昌,逆之則亡」。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所有事物皆有陰陽兩個屬性,他們相互依靠、相互制約、存有相互轉化的關係。
《史記》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嘗竊觀陰陽之術,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故曰: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劉向、劉歆《漢書·藝文志》記載「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於禁忌,泥於小數,捨人事而任鬼神。』(束於數術)
天文[編輯]
《淮南子·天文訓》講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認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後,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凝結為地;天為陽氣,地為陰氣,二氣相互作用,產生萬物。可見,陰陽是兩種哲學上(非科學)的基礎粒子,古人認為是宏觀物質形成的基礎。
中醫之陰陽學說[編輯]
陰陽學說源自中國古代人民的自然觀,古時的人民從生活中,觀察到各種對立的自然現象,它是一種相對的而非絕對的概念,如天地、日月、晝夜、暑寒、男女、上下等,並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故《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認為:「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由此,中醫學發展出人體陰陽理論來判斷疾病與決定治療方向。
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例如:
按照同樣道理,身體經絡分為陰與陽,不同的病證類型亦可按陰陽劃分,故有同病不同治的說法,就是因其『陰陽消長』不同而來。
根據《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故陰陽可無限細分,而這概念亦應用於中醫學上,以解釋生理活動的不同狀態。例如:五臟為陰;當中的每一個臟器,其活動狀態又可細分為陰陽,如肝陰、肝陽;腎陰、腎陽等。
「陰陽」與「道」[編輯]
主條目:道
陰陽就是道[編輯]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天之道,曰陰與陽也」,並引用孔子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以說儒家認同:「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的演化運行[編輯]
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經中的「太極」與「道」字相通,正因為萬物由「道」所生,因此萬物變化均由太極,化成兩儀、四象、八卦。所以易經的卦象才能蓋括所有變化,成為筮卜的依據。
太極圖與陰陽[編輯]
大約在北宋年間,出現了道教的太極圖。太極圖以一條曲線將圓形分為兩半,形成一半白一半黑,白者像陽,黑者像陰,白中又有一個黑點,黑中又有一個白點,表示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分開的兩半,酷似兩條魚,所以俗稱陰陽魚。
太極符號(☯)的Unicode編碼是0x262f(十六進位),在網頁HTML當中可以寫成☯
。
術數[編輯]
陰陽在數學和科學上的意義[編輯]
丘成桐的看法: 龐加萊對偶[編輯]
"我們中國喜歡講的 陰陽 ,其實就是一個屬於 幾何 ( 幾何學 ) 的 對稱 。在數學上有一個叫 龐加萊對偶 的概念,其實就是陰陽,但這個概念要比陰陽具體得多,同時也真正用在了數學的發展上。"[3]
波耳量子力學的互補原理[編輯]
愛因斯坦曾於1909年提出,在描述光的物理行為時,必須將其波動性與粒子性都納入考量。1923年,路易·德布羅意假定物質粒子也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具有波動和粒子的雙重性質。這一論述後來稱為德布羅意假說。1927年,戴維森-革末實驗證實了德布羅意假說。這一系列重要發展促使玻爾與海森堡聚焦研究波粒二象性,可是,由於其極具難度,儘管絞盡腦汁研究探索,他們仍舊無法找到正確解答。[4]1927年2月,玻爾在挪威療養時構想出了互補原理[5]。這一原理闡明,基於不同的實驗框架,事物會表現出像波粒二象性這樣明顯對立的雙重性質[6]。在同一段時期,海森堡也發展出不確定性原理。那年秋天,海森堡升遷為萊比錫大學的教授。從4月份開始,延續了一整個暑期,奧斯卡·克萊因負責聽寫玻爾口述與修改關於互補原理的論文。同年9月,在義大利科莫召開的伏打會議中,玻爾首次提出互補原理。[7]從量子力學的新概念所衍生的哲學問題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儘管為量子力學貢獻良多,愛因斯坦對於這些新概念還是提出了諸多批評。互補原理也不在例外。愛因斯坦與玻爾後來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論爭,直到愛因斯坦去世。[8]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告終,玻爾在1945年8月25日回到了哥本哈根,並於9月21日重新當選為丹麥皇家科學院院長[9]。1947年10月17日,在克里斯蒂安十世的追悼儀式上,國王弗雷德里克九世宣布授予玻爾大象勳章。通常只有王室成員和國家元首能獲此殊榮。國王說這一榮譽不僅僅只是授予玻爾個人,更是授予整個丹麥科學界。[10][11]玻爾設計了自己的紋章。紋章中附有太極圖以及格言「對立即互補」(拉丁語:contraria sunt complementa)。[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