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編輯]
三國演義 | |
---|---|
![]() |
|
全名 | 三國志通俗演義 |
原名 | 三國演義 |
撰者 | 羅貫中 |
類型 | 小說 |
文字 | 中文 |
國家 | 大元(俗稱元朝) |
成書年代 | 元末明初(14世紀) |
章回 | 120回 |
版本 |
明代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 |
分類 | 歷史性 |
三國演義 | |||
簡化字 | 三国演义 | ||
---|---|---|---|
正體字 | 三國演義 | ||
|
《三國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作《三國志傳》、《三國全傳》、《三國英雄志傳》,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歷史章回小說[1]。作者一般被認為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2]。虛實結合,曲盡其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據歷史事實改編之小說,但也讓許多人誤以為《三國演義》的內容就是三國歷史[3]。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李漁有言曰:「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4]
起源與版本[編輯]
中國民間流行久遠。隋朝《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的雜戲。唐初劉知幾《史通》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英宗至治年間出現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演義》。根據某些學者考證,《三國演義》約在明代正統至景泰年間成書[5]。
三國演義主要版本有:
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刊刻的,俗稱「嘉靖本」,全書24卷。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素樸,內容較平易。至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俗稱「毛本」。
近代較著名的校注本有吳小林《三國演義校注》,沈伯俊《校理本三國演義》。其中沈伯俊《校理本三國演義》,校正了原本中的大量「技術性錯誤」多達七八百處[6],得到國內外學術界同行高度評價,受到廣大讀者歡迎,有人評論「迄今為止最好的《三國演義》版本」,被稱為「沈本《三國演義》」,但也被批評有缺失[7]。
作者[編輯]
普遍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為羅貫中,也有一些說法認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和他的老師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確考證證明。
不過近年亦有對作者提出爭議,學者張志和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張先生發現雖然該版本封面、序言、目錄、君臣附錄是明天啟三年補訂,而正文部分卻是早年留下的舊版本,這也讓原先的「嘉靖本為三國演義最早刻本」之說失去依據。
此外,多個版本的《三國演義》均有諸葛亮使用地雷對付藤甲兵的情節,且對地雷制式描述得非常仔細。地雷最早現於1402年的靖難之變(此書為火龍神器陣法作者為焦玉明太祖神機營都督,在南宋的1130年金軍陝州已用火藥炮)[8],是時尚未有「地雷」一名,更沒有地雷制式記載。因此,諸葛亮使用地雷的情節,其編寫時間應後於1402年,約為永樂末年至正統初年,而羅貫中卒年為1400年(羅貫中並無準確生卒年有記載1280年至1360年的)[9],故羅貫中為《三國演義》作者的說法,值得懷疑[10]。
胡適曾在1930年代說過:「《三國演義》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義家共同作品。」、「《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後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11]
特色[編輯]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百年間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室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儘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於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稱:「因為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作小說的材料。」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恰好和曹操相反)。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緻。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占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藝術成就[編輯]
《三國演義》精於塑造人物形象,能通過敘述人物的行動和舉止來反映人物獨特個性。如諸葛亮、劉備、曹操、關羽、張飛等早已深入民心,性格突出,全賴羅貫中繪形繪聲和生動逼真的描寫,令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善於描寫戰爭場面和政爭智鬥,描述各戰事精彩絕倫,如親歷其境之妙,更首創單挑場面,突顯武將於沙場上的勇猛威武與英雄形象。
結構宏偉緊密,全書人物眾多,頭緒紛繁,情節複雜,惟作者能以蜀漢為中心,抓緊魏蜀吳三國間的衝突矛盾,寫來井井有條,脈絡清晰,規模宏大。
語言方面夾用文言白話,明快生動,既吸收古代文言的精華,亦加以適當的通俗化,故能「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收雅俗共賞之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