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行[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已重新導向自 陰陽五行
 
 
五行與顏色、季節、方位的關係
 
五臟和五腑
五行
Zentao.png
漢語 五行

五行中國自古以來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地用於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占卜等方面。最早見於戰國陰陽家。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代表潤下)、(代表炎上)、(代表從革)、(代表曲直)、(代表稼穡)。

如果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學說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系統論。五行學說認為,大自然的現象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氣的變化所總括,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係和運動形式。

中國自古至今的時序符號「十個天干」,其意義與五行搭配陰陽有密切相關。而陰陽五行生剋學說之完成最早見於劉向。

 

 

由來[編輯]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火、水、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來源請求]

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戌丑未之四季而分旺於四時。文王後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後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後能生木也。[來源請求]

五行也可以應用在本體論相關學說,對於某一主題進行本體抽象化歸納)後之應用,亦有解作「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德行,例如在《尚書‧甘誓》。

學者陳久金則提出「陰陽五行」實際上起源自一種古曆法的說法,該曆法將一年分成陽年(上半年)與陰年(下半年),又將一年分成五季,每季72天,每季又分陰陽二月,共十個月[1]:71。而五行的觀念即來自於五季,原本即為五季的名稱[1]:72

歷史[編輯]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一種五材說。從《國語·鄭語》「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萬物」和《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到《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的記載,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推演到其他事物,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

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剋)相生的思想(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且已把勝(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荀子子思孟軻的學派統稱為五行,並加以嚴厲的批評[2]。1998年9月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龐朴根據馬王堆帛書郭店楚簡的內容研究指出,子思所謂五行指的是「仁義禮智信」[2]或「仁義禮智聖」這五種德行;這五種德行,後來又合稱為「五常[2]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認為,木代表仁、火代表禮、土代表信、金代表義、水代表智。

生成數[編輯]

易傳·繫辭》:「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這裡說了十個數,一至五,是五個生數,五個生數各與五合而得六至十,是謂五個成數。

漢代經學家對這十個數有一定的解釋。如鄭玄說:「《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為後。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偶,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並,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並,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並,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並。」[3]

相生相剋[編輯]

 
黑色箭頭指向相生之物,白色箭頭指向剋制之物
  • 五行相剋: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
  •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五行任一行與其他五行的關係為:同我、生我、我生、剋我、我剋。

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曰稼穡」,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性能。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綜上所述,五行的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 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 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 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裏蔡墨所持。
  4. 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 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 指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五行與中國王朝更迭[編輯]

戰國時代齊國人鄒衍發展了陰陽學派,並提出王朝更迭與五行生剋循環之間的聯繫。鄒衍將「五行」推演為代表王朝運數的「五德」,認為五行的循環不僅代表著季節的更替、更是預示著王朝的興衰與更迭。鄒衍將從黃帝到夏、商、周之間的所有朝代更替都解釋為五德的循環相勝,認為當一個新的王朝即將興起之時,上天必會降下與代表著新王朝德運的瑞應徵兆,以預示著舊王朝的謝幕和新一輪王朝循環的開啓。例如,當殷商的金德式微、姬周德火德興起之時,鄒衍如是描述上天的瑞應:

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4]

以鄒衍的五德說來論證王朝正統性的傳統濫觴自秦朝。據《史記•封禪書》記載:「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龍自然是帝王的象徵,而黑色則是水德之色,由是太史公雲「此其水德之瑞」。由於周居火德,根據鄒衍的理論推演,水剋火,秦居水德恰好印證了秦將代周而得天下。據《始皇本紀》載,為了宣揚新朝的德運,秦始皇登基改元後立即宣布改服色為黑,由是「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

秦亡漢興後,雖然新興的漢王朝沿用了五德理論來解釋其王朝正統,但朝野之中對漢朝究竟當居何德運、尚何服色一直爭論不休。高祖建國之初,曾宣布漢承秦之水德、尚黑色。但以公孫臣等為代表的一派認為,宣布漢當居剋秦之水德的土德。雖然此提議遭到了丞相張蒼的反對,但到了武帝太初元年,漢朝終於改朔易服,宣布漢居土德、尚黃色。而到新莽代漢之時,劉向、劉歆父子的新五德說盛行,不但推翻了鄒衍建立的從遠古到周的王朝德運次序,更是提出了新的王朝德運理論:新王朝的德運當由舊王朝所生,而非舊王朝的德運為新王朝所剋。根據劉氏父子的說法,漢當居火德、尚紅色,火生土,所以代替漢朝的王莽新朝當居土德、尚黃色。此後,中國王朝更迭大多以五德相生來推演。[5][6]

中醫學之五行[編輯]

 
中醫學
太極圖
中醫理論
 - 陰陽 - 五行
臟腑 - 經絡
望聞問切 - 辨證論治
四氣五味 - 君臣佐使
治療方法
中藥 - 針灸 - 推拿
導引 - 氣功
中醫經典
黃帝內經 - 神農本草經
難經 - 傷寒雜病論
基礎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診斷學
中藥學 - 方劑學
溫病學 - 針灸學
中醫史 - 各家學說
臨床學科
中醫內科 - 中醫外科
中醫婦科 - 中醫兒科
針灸科 - 骨傷科
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喉科
民間療法
推拿 - 刮痧 - 拔罐
其它
中醫學家列表
祝由十三科 - 馬醫科

五行在中醫學有特殊含義。

  • 「金曰從革」,代表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在人體為(臟)和大腸(腑)。
  • 「水曰潤下」,代表了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的性質,在人體為(臟)和膀胱(腑)。
  • 「木曰曲直」,代表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功能,在人體為(臟)和(腑)。
  • 「火曰炎上」,代表了溫熱、向上等性質,在人體為(臟)和小腸(腑)。
  • 「土曰稼穡」,代表了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在人體為(臟)和(腑)。

肝臟主宰憤怒,過分憤怒會傷肝臟; 心臟主宰喜樂,過分喜樂會傷心臟; 脾臟主宰考慮及擔憂,過分思慮會傷脾臟; 肺主宰悲傷,過分悲傷會傷肺; 腎主宰恐懼與驚燥,過分恐懼會傷腎。

就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可以得知,每一行都有4個作用,分別為「生」「被生」「剋」「被剋」,若假設萬物均歸屬五行, 那代表萬物之間的互動方式可以區分為「生」「被生」「剋」「被剋」四類,若此論點成立,五行將必為五,而不該有四行或六行之說。 古代中醫依此互動方式進行中醫辯症,現代物理學就很少見依此四類互動方式進行研究。

五行與干支表[編輯]

具體的對應關係為:甲陽木、乙陰木、丙陽火、丁陰火、戊陽土、己陰土、庚陽金、辛陰金、壬陽水、癸陰水。

天干
陰陽五行 陽木 陰木 陽火 陰火 陽土 陰土 陽金 陰金 陽水 陰水
年份除以
10的餘數
公元前 7 6 5 4 3 2 1 0 9 8
公元後 4 5 6 7 8 9 0 1 2 3
地支
生肖

五行與其他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編輯]

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方位顏色神獸等都有密切關係。 [7]

五行
五材
五色
五方 西
五季 長夏
五時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節 新年 上巳 端午 七夕 重陽
五星 木星(歲星) 火星(熒惑) 土星(鎮星) 金星(太白) 水星(辰星)
五聲
五音
五臟
五腑 小腸 大腸 膀胱
五體
五志
五指 食指 中指 大拇指 無名指 小指
五官
五覺
五液
五味
五臭
五體
五榮/五華
五獸 青龍 朱雀 黃麟/螣蛇/勾陳/黃龍 白虎 玄武
五畜
五蟲 鱗蟲(魚類昆蟲類爬蟲類) 羽蟲(鳥類) 裸蟲(人類) 毛蟲(哺乳類) 介蟲(甲殼類兩棲類)
五穀 苧麻
五果
五菜
五常
五經 《詩》 《禮》 《春秋》 《書》 《易》
五政
五惡/五氣
五化
五祀
卦象
成數
病變/五變/五動
病位 頸項 胸脅 肩背 腰股

在《黃帝內經》[編輯]

在《黃帝內經·素問》有不少關於五行的論述。例如:

陰陽應象大論五〉:「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

  • 「東方生風,風生,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
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 「南方生熱,熱生,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
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 「中央生濕,濕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
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 「西方生燥,燥生,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竅為鼻,
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燥傷皮毛,熱勝燥;辛傷皮毛,苦勝辛。
  • 「北方生寒,寒生,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竅為耳,
在味為鹹,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濕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六節藏象論九〉:「歧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脈要精微論十七〉:「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三部九候論二十〉:「上應天光星辰歷紀,下副四時五行……」

藏氣法時論二十二〉:

「黃帝問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何如而從,何如而逆,得失之意,願聞其事。
歧伯對曰︰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

宣明五氣篇二十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五味所禁︰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是謂五禁,無令多食。……
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謂五主。」

離合真邪論二十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長。因不知合之四時五行……」

鍼解五十四〉:「人髮齒耳目五聲,應五音六律……五音一以候宮商角徵羽……」

調經論六十二〉:「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

素問第十九卷[編輯]

天元紀大論六十六〉: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 神在天為,在地為
  • 在天為,在地為
  • 在天為,在地為
  • 在天為,在地為
  • 在天為,在地為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寒暑燥濕風熱,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 甲己之歲,運統之。
  • 乙庚之歲,運統之。
  • 丙辛之歲,運統之。
  • 丁壬之歲,運統之。
  • 戊癸之歲,運統之。

五運行大論六十七〉:

主甲己,主乙庚,主丙辛,主丁壬,主戊癸。……此天地之陰陽也」
  • 「東方生風,風生,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其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藏為肝。
其性為暄,其德為和,其用為動,其色為蒼,其化為榮,
其蟲毛,其政為散,其令宣發,其變摧拉,其眚為隕,
其味為酸,其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肝,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 「南方生熱,熱生,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
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氣為息,在藏為心。
其性為暑,其德為顯,其用為躁,其色為赤,其化為茂,
其蟲羽,其政為明,其令鬱蒸,其變炎爍,其眚燔倦,
其味為苦,其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鹹勝苦。
  • 「中央生濕,濕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氣為充,在藏為脾。
其性靜兼,其德為濡,其用為化,其色為黃,其化為盈,
其蟲真。其政為謐,其令雲雨,其變動注,其眚淫潰,
其味為甘,其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脾,酸勝甘。
  • 「西方生燥,燥生,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
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氣為成,在藏為肺,
其性為涼,其德為清,其用為固,其色為白,其化為斂,
其蟲介,其政為勁,其令霧露,其變肅殺,其眚蒼落,
其味為辛,其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燥傷皮毛,熱勝燥,辛傷皮毛,苦勝辛。
  • 「北方生寒,寒生,水生鹹,鹹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
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氣為堅,在藏為腎,
其性為凜,其德為寒,……其色為黑,其化為肅,
其蟲鱗,其政為靜,……其變凝冽,其眚冰雹,
其味為鹹,其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濕勝寒,鹹傷血,甘勝鹹。
「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當其位則正。」

素問第二十卷[編輯]

氣交變大論六十九〉:

  • 東方生風,風生,其德敷和,其化生榮,其政舒啟,其令風,其變振發,其災散落。
  • 南方生熱,熱生,其德彰顯,其化蕃茂,其政明曜,其令熱,其變銷爍,其災燔倦。
  • 中央生濕,濕生,其德溽蒸,其化豐備,其政安靜,其令濕,其變驟注,其災霖潰。
  • 西方生燥,燥生,其德清潔,其化緊斂,其政勁切,其令燥,其變肅殺,其災蒼隕。
  • 北方生寒,寒生,其德淒滄,其化清謐,其政凝肅,其令寒,其變溧冽,其災冰雪霜雹。

五常政大論七十〉:

「願聞平氣何如而名,何如而紀也。
 ……昭乎哉問也。曰敷和,曰升明,曰備化,曰審平,曰靜順。
「其不及,奈何?……曰委和,曰伏明,曰卑監,曰從革,曰涸流。
「太過何謂?……曰發生,曰赫曦,曰敦阜,曰堅成,曰流衍。」

素問第二十一卷[編輯]

六元正紀大論七十一〉:

「……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水木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
「土鬱之發……金鬱之發……水鬱之發……火鬱之發……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歲,五氣不行,生化收藏,政無恆也。」
「水發而雹雪,土發而飄驟,木發而毀折,金發而清明,火發而曛昧」
「鬱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泄之,水鬱折之……」

素問第二十二卷[編輯]

至真要大論七十四〉:「

  • 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
    •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 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
    • 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收之。
    • 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耎之。
  • 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
    •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 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
    • 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 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
    • 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 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受邪,肝病生焉。
  • 熱氣大來,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 寒氣大來,之勝之,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 濕氣大來,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
  • 風氣大來,之勝也,土濕受邪,脾病生焉。

參看[編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沐月櫻 的頭像
    沐月櫻

    f1040609 Sakura love 沐月樱 的部落格

    沐月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