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宗教及其信仰

  回教、基督教和佛教可謂為世界較大的三個宗教,而我們把其他較為特殊的宗教及許多論點加進去討論,希望能在一連串的宗教介紹和我的觀念相比較後,讓夠大家更清楚宗教。
  我對希臘和祆教沒有什麼研究,所以這兩篇是從其他站攫取的。(祆教兩篇來源不同)

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為西元七世紀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所宣傳的閃米特系宗教。在阿拉伯的語言中,「伊斯蘭」意為「順從」,即伊斯蘭教的基本思想,謂信徒以「順從唯一的真主阿拉的意志」為己任。全球有六億以上的信徒,他們稱信徒為穆斯林。《古蘭經》是伊斯蘭教的經典,內中提到阿拉是唯一的、獨特的、沒有夥伴和同等的。伊斯蘭教反對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論。穆斯林認為,在阿拉與祂所創造的萬物之間沒有任何中介,且阿拉是個有位格的神,祂是全能的、主宰一切,並向萬物指示正道。《古蘭經》說阿拉有大能、正義並仁慈,此點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傳統有關。《古蘭經》多次強調宇宙的計劃性和秩序以證明真主獨一。所謂的秩序是說每一個受造物都被賦予一定的明確性質,因而成為一種類型。猶太教與基督教關於人類始祖阿丹(即亞當)墮落的故事,《古蘭經》是承認的,但它說真主寬恕阿丹不順從之罪,並沒有向基督教所說的那樣把它看成原罪。
  《古蘭經》說人是受造物中最高貴者,肩負為其他受造物所拒絕的信托。但《古蘭經》又說,人脆弱易變,人生性叛逆驕縱,自居可以靠己力為所欲為。按《古蘭經》敘述,伊卜勒斯(魔鬼)原居高位,但由於抗拒真主所發命令,不尊重人祖阿丹而失去真主慈惠。自此之後,他就專門誘人為非作歹和犯罪,直到世界末日為止。一切的先知都是人,決無神性,他們僅是接受真主啟示的人。而穆罕默德是最後的、最偉大的先知,因為過去切先知所傳的信息到了穆罕默德乃臻完善。根據伊斯蘭教義,世界末日死者復活,每人都按照自己的行為受審。解除他人痛苦、救濟貧窮這樣的社會服務,是伊斯蘭教的重要內容。聚斂財富而否認窮權利,是今世社會腐敗的主要原因,將在後世受到嚴懲。

基督教─
  基督教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傳教範圍最廣泛的宗教,主要分為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亦稱抗羅教,反抗羅馬教派的教派)。目前天主教分布最廣,東正教分布於東歐各國,新教也流傳於世界上。基督教創始人為耶穌,主要教義來自於舊約(即猶太教的《希伯來聖經》)。舊約體現神的諾言,新約為諾言的實踐,目前的基督教都以新約為主。
  當初基督教成立到傳播時都經過困難的考驗,直到基督教被羅馬帝國君王君士坦丁尊為國教後,基督教才算真正的開始迅速發展。這時的基督教領袖為教皇,由教會中選出一位未娶妻或喪妻者為教皇。教皇因為羅馬政教合一的情形下,教皇的權力相當大,教會也趨於腐敗。後來羅馬帝國以羅馬分界分為東羅馬帝國及西羅馬帝國,那時後東羅馬帝國的教會發展程度並不如西羅馬帝國,所以東羅馬帝國的教會沒有像西羅馬帝國教會一樣繼續腐敗下去。西羅馬帝國的教會販賣贖罪券及處決異教徒等惡行就是在這個敗壞的時候才有的。
  後來的教會因羅馬的方裂產生西羅馬的天主教和東羅馬的東正教。天主教認為羅馬教會高於其他教會,東正教認為教派一律平等。後來天主教因倫巴底人入侵西方,教皇求助於法蘭克國王丕平,下一代的教皇便立丕平之子查理為羅馬皇帝。後來十字軍於東征之時,便迫害東正教及猶太教,更加造成東西兩方教派的決裂。東西方對於三位一體的問題也爭論不休。西方強調一體,東方注重三位,而且兩邊的爭議相當極端。
  西羅馬滅亡後,因戰爭的混亂使天主教不斷的開始沒落,但因為戰亂使宗教仍然延續下去,直到抗羅教的出現。天主教因政教合一而腐敗,不少在民間的教會終於開始進行宗教改革,紛紛成立。不久後就有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英國國教派等教派開始反抗天主教。天主教也在此時陷入危機,開始進行改革的運動,終於趁著大航海時代改革成功,並且將基督教宣揚到其他國家。新教也在大航海時期向海外發展,並在世界各地宣傳、成立教會,反而是東正教在現今正慢慢的沒落中。
  現在的猶太教並不承認耶穌為彌賽亞,但一些神學家認為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就是彌賽亞,而彌賽亞的肉身就是耶穌基督。基督教的末世論和舊約中神所發出的和彌賽亞來臨的諾言有關。在耶穌出世以前,以彌賽亞為標榜的起義此起彼伏。耶穌拒絕成為政治上的彌賽亞,使盼望這種天國的民眾失望。除了這種政治性的願望以外,另一種形式的末世論不期望地上的彌賽亞,而指望上天命立的彌賽亞,這位彌賽亞將意建立的是天國而不是地上的國度。耶穌自命為實現天國的人。
  基督教雖然主要以為新約為主,但其中也深受多方的影響。基督教在天主教迫害猶太教時,基督教神學家仍有向猶太教聖經學家尋求指示過。柏拉圖對現實社會的唯心主義解釋和亞里斯多德關於存在和知識的論述,都滲入基督教的教義中。而基督教一部分的崇拜儀式和讚美詩也可溯源於希臘密教和神秘哲學。
  基督教的神和超自然結合在一起,所以比起其他宗教的神來說,他們的神的確是比較進步的。

「詩 篇 Psalms115:4-7
『他們的偶像、是金的銀的、是人手所造的。
有口卻不能言.有眼卻不能看.
有耳卻不能聽.有鼻卻不能聞.
有手卻不能摸.有腳卻不能走.有喉嚨也不能出聲。』
耶和華卻不是偶像。基督教中是從來沒有耶和華像、基督像等的!」─大覺屋師真(化名)

  可見基督教的神已經和超自然結合在一起,超自然並不會以任何形體出現,基督教的神正符合了這一點,也證明我所說他們的神以超自然為原型的說法。而基督教的神確定擁有人格化的善良面,所以是被幻想擁有超自然的神。西方的學者及科學家多半相信有神的存在,而他們相信的是超自然的那一部份,而不是擁有人格善良面的那部份。基督教極力倡導學者和科學家都信基督教的說法應該要好好仔細認清。

「天使是神創做出來的,為神工作,是神聖的。」─大覺屋師真(化名)

  雖然基督教其教義為一神教,但是被其創造的聖母、聖子跟天使等等,都只是神聖的靈體,並不是神。如果是中國人定義來看的話,中國人的神不就只是神聖的靈體而已嗎?所以在我的眼中,實際上聖母、聖子跟天使等等,和中國的神同等級,只是定義不同,名稱亦不同罷了。而聖母、聖子跟天使,是人類先幻想的超自然神,再幻想由超自然神創造出來的產物,實際上都是多處雷同的(即人類幻想A創造了B)。

中國三教:儒、佛、道─
  儒家為封建制度中倫理及知識下的產物,而儒教和原本的儒家已有些微差距。原本學說內容主要為崇尚「禮樂」、「仁義」,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理道德。而後的孟子強調恢復先天的「是非之心」,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儒教除了以孔子思想為主外,後因倫理的善惡觀念和宗教的善惡觀念相關,所以又融入宗教觀念(主要為道家和佛家),漸漸有宗教觀念形成,但和原儒家思想並無太大改變。
  「天」在儒教中是屬於一種天命規律的道理,類似於超自然,但後來卻又成了一種造物神,因《孟子》曾經引六藝《書》「天降下民」之說法;《中庸》中又有:「天命之謂性」,天命指天命規律,儒家更將天命視為自然現象。因為儒家相信「天」的存在、尊敬祖先的道德觀念,再加上外來的宗教衝擊,進而產生成一種相信有神的學說。後來的儒家更在中國道教的渲染下,形成的儒教也開始變向的尊仰著孔子,臺灣每年的孔廟祭拜儀式已經類似於道教的拜神,已經和遠古時儒家祭祖的儀式相差太大。

  道教為中國古代巫術、方術及黃老思想匯集而形成。道教主要思想源自於道家,道家主張「道」乃「自然無為」,又是混沌恍惚,難見難聞的,在對待人生問題上主張回到「根本」狀態。在南華真經(即《莊子》一書)中提到:道是無所不在的,萬事萬物都由道所產生,所以道的觀點就是萬事萬物都同一本源,不分高下、長短、美醜及貴賤的區別。他們將生視為「形勞」,視死為「解脫」。《莊子》一書中又提到:「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與白雲,至於帝鄉。」而這些神仙長生思想便和道教緊密的結合起來。
  道教的「道」近似於儒教的「天」,也類似於超自然。而道教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可以經修練而成仙,主要修練的方式就是煉丹、吐納、誦經等等。不過成仙方法除修行外又可包括悟道等,若悟出「道」,則亦可成仙。除此之外,尚有民間所謂的「福報神」(人死後成仙),就是因生前的行為受肯定而直接成仙的說法。而道教是三教中最常和其他兩教混在一起的。

  佛教創立於一世紀,於中國漢朝時由天竺(今印度)傳入,目前流行於亞洲主要的派系為大乘佛教。佛教主要教義為領悟「空」。而大乘佛教認為空的定義是:萬物均為假象,並無事實存在,而「空」並非一無所有,而是肯定與否定、生與無生、常在與斷滅的中間狀態,並沒有相對面。而且一切都由空所產生。佛教還認為,只有成為佛才能知道所有的真理,而人只有擺脫紛紜的哲學極端見解,才能真正領悟真理。所以佛教的教義並非西方的哲學思想,而是生活之道。而他們將生活之道比喻為筏,是藉此到達彼岸「佛」的工具。而佛教宣稱一切事物皆由因緣而生(其實應該說由空所生,但因緣為成空的過程,故稱)。宇宙的形成、存在、破滅是一種反覆的規律。佛教也講求人類會因為善惡而再生往天界和地獄。所以提倡人應該信仰業報觀念,勸人行善。
  佛教在三宗教中屬於最高階的宗教,因為「空」最接近超自然,我個人認為佛教最可和基督教相比擬。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都已經演化成幻想的神,而真正的佛教並沒有神的存在。悟八正道後證得涅槃的佛,即可脫離「三界」(無色界、色界、欲界),即是脫離超自然的狀態而成佛(因佛並不存在三界之內)。現存的佛教被道教觀念大量融入,中國人除真正的佛教仍保持原觀念外,佛已經被視為中國人眼中的一種神明。燒香及拜拜都不是佛教原有的觀念,請大家要仔細認清。
  南宋孝宗說過: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後世更有三教合一及其支持的教派。三教在優劣異同及教義上都做過強劣的辯論,但任何一教都無法取代其他教派。三個教派其實又有互相影響及觀念融合的現象,而佛教是中國人誤解的宗教中最為嚴重的。

三教\項目 近似超自然
之名稱

被幻想為神
的超自然

宗教主要
著作經典
宗教原本是
否有神存在
現在中國人
眼中的神
儒教

天尊祖

四書(論語、孟子、
中庸、大學)
孔門
佛教

三藏(律藏、
經藏、論藏)
和道教混
淆的佛
道教

元始天尊
靈寶天尊
道德天尊

道德經、南華真經、
道藏三洞(洞真、
洞玄、洞神)

黃帝、老子及
後世福報神

希臘的宗教
  希臘的宗教意謂崇拜奧林匹亞的12位大神,他們的領袖宙斯居住在奧林匹亞山的頂峰。這些神都擁有個別的屬性與特質,例如:阿波羅是主宰光明與音樂之神;而雅典娜是主宰智慧及戰爭的女神,同時也是雅典城的守護神。然而,事實上希臘宗教頗為複雜,由於同時存在著成千上百的地方性神祇,其中有許多已被提升與奧林匹亞山的神並列,這使得所謂的信仰融合或宗教儀式的合併得以實現。希臘人的語言中並沒有宗教這個字,亦沒有專業神職人員的存在。僅管如此,希臘宗教仍十分普及,存在於任何一個城邦中,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宗教與世俗之間也沒有太大的區別。
  希臘為多神論最主要的範例,其神的來源明顯的為人類所幻想。我們可以在希臘的神話中看到希臘神為他們情感的投射,其中也包括了他們政治、風格及社會觀念。對希臘人來說,神並非像基督教的神一般崇高,在他們心目中只是一種神話。他們只對宗教哲學面有興趣,而非真正的相信有神的存在。

祆教
  祆教(Zoroastrianism,又稱拜火教),西元前六世紀間波斯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所創。後來成為了波斯的國教,盛行於西域。他的思想是,宇宙只有唯一主宰, 名叫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其意義為智慧主,而善惡是對立且相輔的,最後仍然要統一在至高的智慧之下。但後來出現了惡神阿利曼(Ahriman),於是祆教便由原本的一神論變為善惡二元論;而火也成為一項主要的崇拜對象,故又名為拜火教。
  祆教的信徒追隨該教創教先知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西方則稱Zoroaster)的教誨。公元10世紀,當某些信徒受回教徒迫害,便遷徙到印度,成為印度波斯系的祆教徒(Parsis,原意指從波斯來的人)。瑣羅亞斯德在世的時間並不確定,大約公元前1200年左右。他住在伊朗東北部,其教義保存在17首稱為<迦泰>(Gathas)的讚美詩中,這些詩歌收錄於<耶斯那>(Yasna),是<阿維斯陀>聖典(Avesta)的一部分。他是主持儀式的祭司,其誦詞語彙艱深,所以對其訓諭的譯解(令人聯想起印度教的<梨俱吠陀>)也有差異甚大的版本,他深信唯一的神阿胡拉.瑪茲達(Ahura-Mazda)親自面授他經典,並命他依此開導世人。
唐時,兩京和西北各州都有祆祠,用來懷柔西域胡人,但是並不准許民間祈祭,所以根基不固;歷經五代,北宋還存在,但南宋後就開始不見於中國記載。

無神論
  以否定神為第一原則的一種哲學。他是有神論的對立面。無神論和無神論者這兩個詞最早見於柏拉圖的著作。
  無神論又分為理論的無神論和實踐的無神論。理論的無神論對神的否定以排除神存在的這種思想體系為基礎。實踐的無神論對神的否定反映在指導個人的公、私生活方式中,他不考慮神的問題,而完全根據有限的價值決定自己的行為。理論的無神論可以是否定的,也可以是肯定的。明確的否定的理論無神論毫不含糊地否定神的存在,在提出世界和人的命運概念時完全排除超驗的第一原則或靈魂不朽說。含蓄的否定理論無神論又稱隱蔽無神論;相信這種理論的人雖然肯定神的存在,但卻使他失去了某些基本屬性。在近代思想中占統治地位的是肯定的理論無神論。它是一種人學的無神論,以人取代了神。
  無神論有它的歷史發展,它是文明和思考的成果。在古希臘、羅馬和早期基督教時代,態度明顯的無神論是很罕見的。現代國家的無神論概念是由義大利政治家馬基亞弗利創立的。他的原則是只要目的正當,可以不擇手段,從而肯定政治獨立於一切道德準則,說到底也就是獨立於任何宗教形式。笛卡兒確立了無神論的現代的肯定形式,他將他的思想建立在「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上,因而把真理的基礎建立在證據和思維主體的自由上。笛卡兒的哲學體系曾被譴責是無神論的,因為他用機械論的觀點對一切自然現象都以物質、運動及其規律加以解釋。
  18世紀是法國啟蒙運動的無神論性勝利進軍的時代。啟蒙思想家把英國的自然神論和經驗主義及迪卡兒的機械理論熔於一爐。霍爾巴赫男爵認為無神論者是「摧毀了對人類有害的迷夢和幻象,使人類成為能夠重新回到自然,回到經驗,回到理性去的人。」德國啟蒙運動加劇了與有神論的對抗,以便肯定理性的必然性和自然界的自足自給能力,而反對任何超經驗的觀念。馬克斯主義的無神論把費爾巴哈的無神論推進到它的極端,譴責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是人類產生異化和剝削的主要原因。
  20世紀無神論的主要形式是「激進的人文主義」,它完全在人類行為或科學的範圍內解釋人的存在。根據心理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論,宗教完全是神經受挫的結果。邏輯實證主義也激烈地否定神,他們認為神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不可知的概念。德國的存在主義者亞斯貝斯和海德格爾強調宗教超驗的含糊不清的性質,但不否定它對人類的重要性。法國的存在主義者薩特卻更為激進,指出神的觀念是自相矛盾的;而卡繆則認為對神的肯定就是對人類理性的否定。1933年美國發表的《人本主義宣言》,根據進化論的觀點闡明人學無神論的精義。無神論在西方世界的發展使人的地位上升,以求實現人間的理想,而把人自己看作價值的主體、根源和根本對象。
  無神論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形式。印度的數論派、佛教和耆那教都承認一種泛靈論的無神論;關於涅槃的佛教學說也暗含了對神人格化的否定。古代中國的無神論是以孔子的絕對道德主義和孟子的性善論為依據的。無神論的狀況在古代的希臘羅馬世界是極其模糊不清的,但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曾因此批判了通俗宗教的多神論,贊同超驗原則的一神論,而被指控為無神論者。早期基督教徒由於不承認國家宗教而被指控為無神論者,並受到羅馬皇帝的迫害;在基督教內部,異教徒也曾經被攻擊為無神論者。

泛靈論
  對於涉及人類事務的無數精神存在的信仰。這些精神存在對於人們的利益可能有所促進,也可能有所損益。愛德華‧伯內特‧泰勒爵士在《原始文化》中第一個對泛靈論的信仰作了認真考察,這一術語由此得以不斷流傳。泰勒認為泛靈論是最原始狀態的宗教。「相信神存在」是宗教的最低定義。他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加以系統化,從而得出結論:宗教從關於「靈魂的教義」中蛻變出來。人們本能地對死亡、夢、幻象進行思考而達到個更廣泛的「精靈說」,這些精靈最後擴大到包括更加複雜的宗教教義和祭獻儀式,以求對強有力的神祇施加影響,並控制重大的自然事件。以後的學者們曾經就神學演進中是否可能有一個「前泛靈論階段」這一問題進行辯論。法國的社會學家埃米爾‧徒爾幹在《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中提出了宗教始於圖騰崇拜。作為圖騰的動物就是人在最低級的社會中對安全期望的非理性投影。英國和德國的理論家則以實用主義語言來表述宗教的產生,認為人們在粗陋的科學之外發明了超自然的力量─法術來控制自然(此超自然和我定義的超自然並不相同,此指人類無法解釋的現象而言)。卓越的學者弗雷澤在他的大部頭著作《金枝》中令人信服地發揮了這樣的觀點:他認為早在宗教出現之前,法術做為一種偽科學已普通流行;人們由於對人間的法師不抱幻想,又發明了一貫正確的法師,即神。如果全面地,從普通性來看各宗教,而不把它們局限於某一範疇和某一階段,我們就會看到教義的開放性是泛靈論的一般特點。不論在什麼地方,它都是屬於基督的宗教。並非來自上面的一種教條。泛靈論可以和具有固定教會和教規的宗教並行不悖,正如在中國和緬甸那樣。在那裡不存在有權普通管理整個超自然世界的最高的神。認為大自然由於各種看到不見的精靈而具有生命的泛靈論觀點已過時了。但一直到現在,把主動的感應力量賦予自然的各種哲學卻依然流行。我們研究泛靈論所得的教義是:宗教並非如泰勒的某些後輩所說出自「原始的無知」或法術的幻覺,而是出自人們對不能以現世手段獲得的美好生活的一種諷刺性意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沐月櫻 的頭像
    沐月櫻

    f1040609 Sakura love 沐月樱 的部落格

    沐月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