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圣经辨义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2012-03-26 14:11:46 本文行家:超级管家122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圣经”一词常常使用,汉代《太平经》云:“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人之辞,以为圣经也。”《辩问》中说:“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在隋唐宋明的儒者们的言论中,圣经指的是儒教经典,明太祖称“圣经典籍”或“圣经贤传”。

 

图片 1图片 1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圣经”一词常常使用,汉代《太平经》云:“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人之辞,以为圣经也。”《辩问》中说:“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在隋唐宋明的儒者们的言论中,圣经指的是儒教经典,明太祖称“圣经典籍”或“圣经贤传”。明末大儒黄宗羲非常虔诚的对“圣经”如此定义:“经,圣经也。惟圣解圣,惟经解经,羲之画,文之《彖》,周公《爻辞》,孔子《十翼》是也。惟贤知圣,惟贤知经,子思之《大学》《中庸》,孟子之七篇,程伯淳之《语录》,凡所引是也。解字者,得少而失亦少;解意者,得不偿失,今之章句、大全是也。拟经者,劳且僭,而无益于发明,《太玄》、《元经》是也。诬经者,淫妖怪诞,侮圣逆天,《己易》、《传习录》是也”。如明朝《初学集》所载十三经就是圣经。文天祥曰:“臣尝叹夫自圣经以来,时君不闻大道之要,生人不被至治之泽。秦至五季千数百年间,犯六经之显戒者,相望史册”。这在《中原音韵》的作者周德清得到印证,“切闻《大学》《中庸》,乃《礼记》中语,程子取为二经,定其阙疑,如‘在亲民’之‘亲’字,当作‘新’字之类是也,圣经尚然,况于韵乎?”唐朝《新唐书》也说:“自孔子在时,方脩明圣经以绌缪异,而老子著书论道德”。“圣经贤传所云忠孝节义之事不少”。韩愈有言:“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寻。”欧阳修诗曰:“圣经日陈前,弟子罗两厢。大论叱佛老,高声诵虞唐。”又说“当汉承秦焚书,圣经未备”。“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更有“于圣经为悖理,于臣节为悖义”。“耽玩文采,莫若潜心圣经”。王阳明曰:“而圣经所指,直谓其穷理而后心正。”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云:“夫华夷峻防,一王大法,胡主中国,几变於夷,圣经明义,千载或湮焉。”或言“亦以为绎圣经尊王制无所苟而巳矣”“若孔孟以后之儒有功于圣经者无不祀矣。”在清儒那里,圣经就是孔教经典,“今古文皆述圣经,尊孔教”。儒者决不会称外教经典为圣经。

 

  后魏《金刚仙论》始称佛教经典为圣经,“明上二人恭敬如来,凭圣经教,能生净信”

 

  基督教宗教经典被称为“圣经”始自清人所撰《海国四说》:“《圣经》特藉此名救世者,谓如王之得位救民而解者相传。”

 

  汉字“圣经”所对应的印欧语系第一语言英语是"HolyScripture”,而非Bible。同时HolyScripture在西方语文中指的是任何宗教典籍(ReligiousText),也并非局限在基督教宗教典籍上。因为任何宗教都是建立在宗教典籍之上的,任何宗教典籍都是神启的或者是超自然的,任一宗教典籍对该宗教的信徒都是神圣的,都是圣经,任一宗教教徒都希望非该教教徒称其宗教经典为圣经,但任一宗教的圣经对于异教徒而言都不是圣经,圣经仅仅是任一宗教内部的称谓。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语言文字本无善恶是非优劣之分别,可一旦联系到具体的使用者和对象,其蕴涵的褒贬好恶等情调就会因立场不同而发生转移。把“新、旧约”称作“圣经”的,最初应仅限于基督徒。换个立场,彼所谓“神圣”者,此也许会视为“异端”。基督徒不就喜欢把一切非基督教的思想斥为异端邪说,一切非基督教信徒叫做异教徒吗?试想,基督徒有可能把伊斯兰教徒视为神圣的《可兰经》叫做“圣经”吗?可奇怪的是,国内有些作者写文章时,无论自己是否基督徒,竟也跟着西方的作者把“新、旧约”称作“圣经”,把基督教诞生前的古希腊人或基督教诞生后的非基督徒叫做“异教徒”,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西方(基督教)中心论”的价值观念。其实,“圣经”一词并非中性的专有名词,它是暗含有使用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立场的褒义词。儒家的“圣经”是《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道教的“圣经”是《道德经》、《南华经》以及“道藏”中的一些著作;佛教的“圣经”是“三藏”中佛祖所说的部分;伊斯兰教的“圣经”则是《可兰经》。另外,英文Bible来自拉丁文biblia,而biblia来自希腊文βιβλ?α,用转写自腓尼基向希腊出口莎草纸的港口名字代指书籍或莎草纸。准确地说,“圣经”也不是一部书的名字。希腊原文是指纸草的内皮,后来则具有了纸、卷轴和书的意义。再后来才被耶稣之前的希腊化犹太难民指代旧约的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但用的是复数形式意思不过是“那些书”而已。“那些书”最初仅指旧约的希腊文译本,是基督教作者的叫法。犹太教徒对自己的经典自有亚拉姆语叫法,叫做“塔纳赫”,是其三个组成部分的名称的开头字母组成的犹太教经典共包括《创世记》等二十四部书,所以“塔纳赫”可译作“二十四经”。至于“旧约”,亦非正式的书名,而是基督徒赋予它的另一称呼,是相对于有关耶稣教法的诸书——所谓“新约”——而言的。他们认为:“旧约”所述是神与人(犹太人)过去所订立的契约,“新约”所记则是神与人(基督徒)重新订立的契约。“新约”也是由教会选中的四福音书等一部部单本著作汇集而成的。在西方文字出版物中,“Bible”、“OldTestament”、“NewTestament”之类的词开头字母大写并加定冠词,而不用斜体字排印,无疑表明它们不是书名,而是一种称呼。为了西方宗教典籍的汉译规范化,印欧书名汉译标准应该统一为“典籍书名音译”+经。基督教圣经应该被译为《白溊经》,至少也不应缩减限定词基督教而仅称圣经。

 

  十三经的经学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十三经的基本教义有:敬天,奉祖,孝亲,忠信,仁义,崇礼,性善,弘毅,见贤思齐。除此以外,还有:

 

  “三纲”:1)明明德2)亲民3)止于至善。

 

  “八目”:1)格物2)致知3)诚意4)正心5)修身6)齐家7)治国8)平天下

 

  “三达德”:智、仁、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传》)

 

  “持志养气”、“养浩然之气”(孟子)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除此十四经外,道教的圣经是《道藏》,理论来源是《道德经》和《庄子》。《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沐月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