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國家領導人,早期叫「王」,進入封建時代後稱「皇帝」。如何做好帝王的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條例和做法。總地來說,越往後安保的規格越高,其中尤以宋明兩代最為嚴密,在明朝,還引入了現代安保制度中常見的「秘密警察」制度。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RdNyJ.html

 

保衛國家領導人的條例,在古代叫皇家(王家)禁衛制度。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時期,應該就有相對完備一套制度,記錄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禮》中,便出現了負責王家禁衛的專業人員,安保設計相當周密。

負責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宮正」,此職相當於今北京中央保衛局或中海南警衛局的局長,「掌王宮之戒令糾禁,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眾寡,為之版以待。」大概意思是,宮正負責周王宮中禁令的制定和日常糾察、查禁,按時檢查王宮中各官府及值宿守衛人員,並做好記錄,整理成冊,以備查驗。

如果遇到突發事件,警衛人手不夠,則會緊急徵調各官府的官員子弟參與警衛,對進出人員盤查嚴格,禁止宮內外人員不按規定時間進出王宮。如果有需要,可隨時對可疑人員進行檢查,甚至搜身,即所謂「稽其功緒,糾其德行,幾其出入」。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RdNyJ.html

 

古代國家領導人居住與辦公地,稱為「禁地」,故其警衛人員稱為「禁衛」,警衛部隊稱為「禁軍」。當時周王禁地內明暗崗哨多多,「周廬千列,設戟百重」,欲行刺殺很難得逞。

保衛周王分幾班人馬,依居、行、守三種警衛要求的不同,而選派出相應的警衛人員。其中負責王宮內日常值守的人馬最重要,要經過嚴格「政審」,得是貴族子弟出身。宮內值守負責人叫「宗伯」,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其地位很高,與「宗正」屬同一行政級別。

周王的警衛人員重出身,主要是考慮貴族子弟「政治上可靠」,再是有當人質的意思,可避免諸侯、大臣在外叛亂。這套「政治上可靠」,講究家庭出身的政審制度,為歷代統治者借鑑,不是親信、心腹是當不了「警衛隊長」的。

 

進入封建社會後,保衛國家領導的警衛人員數量大大增加,素質也得到極大提升,形成了完整的警衛體系,出現了獨立的武裝警衛部隊。

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裝保衛國家領導人制度,成為後代範本:從內到外有三個警衛層次,有「衛尉」、「郎中令」、「中尉」分別統領的三套人馬,執行不同的安保任務,警衛力量分工明確。遺憾的是,雖然秦朝保衛國家領導人是「三保險」,卻是出紕漏最多的朝代之一。秦二世胡亥便是讓自己的「警衛隊長」、郎中令趙成殺死的。

可能是吸取了秦世二被禁軍殺死的嚴重教訓,漢朝在保衛國家領導人的制度設計上更講究,分工更明確。西漢有兩支武裝保衛力量,即「南軍」和「北軍」,西漢沿用秦朝的一套安保體系和名詞,「南軍司令」稱為衛尉;「北軍司令」稱為中尉,後易名為「執金吾」。

 

南軍是核心警衛,負責西漢皇宮——末央宮的警衛工作,相於今中南海警衛團;北軍是負責整個長安城防衛工作的,相當於今京城衛戍部隊。劉徹(漢武帝)當皇帝後,考慮到禁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擴大了南軍編制,增設「羽林郎」,從而誕生了中國古代皇家核心警衛部隊的專業軍種——羽林軍。接著,劉徹又改造了北軍,增建7支禁軍,總共8校尉,分別駐紮在都城郊區,互不統屬,他們由執金吾領導,但執金吾卻無調動軍權,直接由皇帝指揮。

後來,劉徹還成立了「繡衣直指揮使」,也由皇帝直接指揮。繡衣直指揮使可隨時到街頭偵察緝捕不法之徒,這產是游離於法律之外的特務恐怖組織,後來的明朝錦衣衛或受此影響。

除了南北二軍,西漢還成立了一支特別警衛隊,這是核心中的核心,頭兒叫「郎中令」,後改稱「光祿勛」。郎中令與衛尉的的崗哨,僅一門之隔,《漢舊儀》稱「殿外門舍屬衛尉,殿內門舍屬郎中令」,衛尉和郎中令互相牽制。

如果皇帝控制不了禁軍,麻煩便大了,如東漢末期,皇帝根本指揮不動禁軍,曹操成了禁軍的實際統帥。最精銳的「虎豹騎」是禁軍中的親軍,名義上是保衛國家領導人獻帝劉協,實則是奉曹操之命看守這位皇帝。後來曹操之子曹丕代輕易逼退漢獻帝,當了皇帝。

由於國家領導安保上屢出紕漏,整個魏晉南北朝都是動盪不安的,城頭大王旗變幻不斷,朝代更迭頻繁。一直到楊堅的出現,建立起隋朝,中國才又統一。

宋朝警衛部隊規模最龐大———宋太祖創建「三衙禁軍」安保體系

宋朝禁軍規模之龐大、體系之複雜,都是以往所沒有的。

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任後周禁軍將領「殿前都點檢」,又是通過兵變坐上皇帝寶座的,深知警衛部隊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視禁軍的組建,營建禁衛精兵的同時,又收編地方軍,擴充中央禁軍,構築出了史上最龐大的國家警衛部隊。

宋太祖開寶年間,全國軍人37.8萬人,其中禁軍便有19.4萬人。後來每位皇帝都重視禁軍的建設,宋太宗至道年間全國軍人66.6萬,其中禁軍35.8萬。到宋仁宗慶曆年間,全國禁軍達到了82.6萬。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軍不只保衛皇帝,還保衛國家疆土,為國出征,所以有的駐屯地方,但大部分護衛京城,駐紮於汴京城外。禁軍很講究訓練,《水滸傳》中的林沖便是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其槍棒功夫尤其出色。

「京軍」中擔任皇帝警衛任務的「精兵」,要求日日練武,騎兵每天五練,步兵每天四練。

宋朝國家領導的警衛體系,主要由「殿前司」、「侍衛司」、「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等幾部分組成,總稱為「三衙禁軍」,每個司內又細分若干單位,承擔不同警衛任務。

在皇宮和皇帝身邊的貼身警衛,都是從龐大禁軍中優選出來的,分為「班」、「直」兩批人,輪流上崗值勤。

宋代禁軍不少都是擺設,儀式化明顯。因為禁軍實在太多,到國力下降時,連軍餉都沒有。宋神宗趙頊便曾為此感嘆道:「窮吾國者,冗兵也。」後來,朝廷每年都進行一次禁軍整並。到南宋時,禁軍的規模便縮減很多。

明朝引入秘密警察偵探最到位———明太祖建立「十二衛」安保體系

到了明朝,對國家領導人的保衛更為嚴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引進了現代警衛制度中的「秘密警察」制度。在尚未稱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屬警衛團———「侍衛上直親軍拱衛司」,稱帝後次年又擴編為「親軍都督府」。

明代軍事單位分衛、所,衛的負責人稱為「衛指揮使」。在全國軍隊衛、所基礎上,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銷了此前的皇家警衛團「親軍都督府」和「儀鑾司」,創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衛力量———「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

 

隨後又組建了「旗手衛」、「府前軍衛」等十二個禁衛機構,總稱「上十二衛」。十二衛的指揮權不屬於明朝的國防部「五軍都督府」,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

「十二衛」體系中,數錦衣衛最厲害,「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與漢武帝時的「繡衣直指揮使」差不多,但規模和權力更大。

明成祖朱棣對這套安保體系很青睞,篡位當了皇帝後便恢復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銷的錦衣衛鎮撫司,並將十二衛親兵擴充為二十二衛,建立了一套比漢唐更先進的、「軍隊與警察」相結合的國家領導人保衛體系。

這「警察」,就是負責京城區域巡邏、維護治安的五城兵馬司。

更恐怖的是,朱棣設了「東廠」,這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秘密組織,廠主都是皇帝寵信的太監。朱見深(明憲宗)當皇帝時又設立了「西廠」。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與東廠一樣,是臭名昭著的秘密警察機構。

錦衣衛、東廠、西廠與正常的警衛力量,織成了明朝強大的國家領導人保護網,對社會控制空前強大。

清朝在繼承明朝這套國家領導人安保體系的同時,對警衛人員的選拔有新規定,強調出身,直接負責皇帝警衛的掌守門戶和侍從兼宿衛兩班人馬,均得由滿族官宦子弟來擔任。

貼身警衛員要求更高,得從上三旗中選拔,稱為「上三旗侍衛」,一直到清亡,這一安保制度都沒有改變。

清初選上三旗子弟為侍衛,以勛戚大臣統率,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等侍衛、二等侍衛、三等侍衛、藍翎侍衛等,掌宿衛扈從,更番輪直。又有粘竿處、上駟院、養鷹狗處、善撲營、武備院等處侍衛,皆統於三旗。康熙二十九年(1690),擢武進士之擅於騎身者為侍衛,附於三旗。三十七年(1698),增宗室侍衛。雍正五年(1727)定製,武進士一甲一名授一等侍衛,二名、三名授二等侍衛,二甲選二等侍衛,三甲選藍翎等衛。七年(1729),以宗室侍衛併入三旗。

 

在清朝的宮廷侍衛官中,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大內侍衛等,其中以內廷侍衛(御前侍衛及乾清門侍衛,後者可視為御前侍衛的一種延伸)待遇最高。按照清制,這種侍衛官都是選拔滿蒙勛戚子弟及武進士充任。作為御前侍衛,生活待遇優厚,除本身俸祿外,還有各種形式的補貼和恩賞,如帝後壽誕或扈從出行的話,還有相當多的賞賜。更重要的是,御前侍衛靠近皇帝,職位清高,升遷容易,由侍衛出身而官至卿相的,在清代占有很大比例,比如當下諸多清宮戲中頻頻出現的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和珅、肅順等。何家祖傳下來的「御前侍衛府」豎匾,就是何禮被宣召進宮當上「御前侍衛」後,其族人為炫耀門庭,光宗耀祖,特在其家門前懸掛的。

康熙時特設御前大臣和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職務,沒有固定的員額和等級限制,由皇帝親自選授。這些人基本主滿洲、蒙古王公勛戚子弟、宗室子弟及主皇帝所賞識的侍衛中擢其優者。

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不歸領侍衛內大臣管轄,均歸御前大臣管理。御前大臣真實均由勛臣和軍機大臣充任。自乾隆朝任命蒙古科爾沁貝子札爾豐阿兼任後,經常由滿蒙古親貴王公兼任。此外,還設有「御前行走」、「乾清門行走」的職務,也屬於侍衛制度中的一部分。雖說是一種虛銜,但「行走」帶有「見習」、「預備」之意,賞此銜者,可與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一樣,成為內廷近御之臣,並經常奉差、執事。如乾隆四十年賞給乾清門行走的有貝勒永福、貝子弘午;道光七年賞乾清門行走的有貝勒奕綸;光緒十五年賞御前行走的有載濂、載泖、載漪、載澤等。因此,御前侍衛、御前行走、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等作為一種不固定的侍衛制度,因其接近皇帝,對於王公大臣來說,意義是無比重要的。

而作為清朝常備的侍衛機構——侍衛處,曾改稱「領侍衛府」,負責統領侍衛、親軍。其管理人員有: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六人,上三旗中每旗各二人擔任。

其職責是挑選侍衛、親軍,訓練弓馬騎射等技藝,侍衛的考核升降,日常的宿衛值班,朝會、御門聽焉得地列侍,皇帝出巡時隨扈守衛等等。領侍衛內大臣均由皇帝直接欽選,通常由內大臣、散秩大臣及滿洲都統、大學士、尚書、將軍中選授。

清宮侍衛機構稱為侍衛府或侍衛處。侍衛處負責侍衛和親軍營。侍衛處的首領是領侍衛內大臣,平行設6人(上三旗每旗2人),其下是內大臣6人,散秩大臣無定員。領侍衛內大臣和內大臣就是俗稱的正副大內總管了,品級是正一品和從一品。領侍衛內大臣從滿洲都統、內大臣或各省滿族將軍中選授;內大臣從散秩大臣、八旗都統、前鋒統領或護軍統領中選授;散秩大臣的人選沒有定限,由皇帝從年輕的宗室成員或中級武官中選授。

親軍營又稱郎衛,屬於禁旅八旗。其全體官兵從鑲黃、正黃、正白上三旗人員中挑選出來,主要負責保衛宮廷和作為皇帝的隨從武裝。

清初,多爾袞執政時,對侍衛人員的招選範圍與標準,規定為: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在外總督、巡撫、總兵等官,各送親子一人入充侍衛,學習本朝禮儀,察試才能之後再相應任職。上述官員無親子者,可送親兄弟之子入充侍衛,而宗族中的遠支子弟則不許亂送。這些規定在順治皇帝親政後不再實行,侍衛改為從上三旗中選拔。

順治皇帝親政後,清廷規定,所有供職皇宮的侍衛,都選自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旗,稱為上三旗侍衛。這一定製終清之世一直沒有改變。

康熙年間,增置了漢人侍衛,入選者都是武舉中的高材。雍正皇帝於即位的第一年親閱武進士,授予狀元李琰一等侍衛,榜眼畢應、探花施景范二等侍衛,授予二甲武進士劉問政等13人三等侍衛,三甲武進士中選拔36人授予藍翎侍衛。雍正四年,這一做法被定為制度。後來衍化為一種慣例,凡是武進士出身的侍衛,都稱為漢侍衛,不論其是否為漢人,而漢侍衛的升遷是受限制的。有了這種慣例,使得參加歷屆武進士考試的滿、蒙壯勇極少。事實上不利於培養滿、蒙武學專門人才。

領侍衛內大臣掌管統領侍衛親軍,在內大臣、散秩大臣的協作下承擔翊衛扈從之職。

在清朝的侍衛官中,有御前侍衛、乾清門侍衛、大門侍衛、宗室侍衛等,其中以內廷侍衛(御前侍衛及乾清門侍衛,後者可視為御前侍衛的一種延伸)待遇最高。

御前侍衛的服飾是其特殊地位的標誌。花翎與黃馬褂是宮中侍衛的標誌,其目的是壯軍容,別近侍,屬於特殊的政治待遇,以示天子近侍與其他官員的區別。

另外侍衛還可以改任文職,這也是優待的一種方式。一般來說漢官文武互改是相當難的。侍衛改文職者多為勛貴子弟,因此侍衛改文職成為勛貴子弟進入政界核心的捷徑。

正是因為侍衛制度的特殊性的優厚待遇,成為滿洲貴族官僚子弟不必通過考試而獲得高官厚祿的一條終南捷徑。御前侍衛靠近皇帝,職位清高,升遷容易,由侍衛出身而致卿相的,在清代占有很大比例,如扈爾漢、博爾晉、明珠、索額圖、索尼、隆科多、和珅、肅順等。

侍衛的森嚴等級和尊貴地位

皇太極改元崇德後,隨著政治體制的逐漸完善,皇帝與諸王貝勒的侍衛有了明顯區別。在當時的文件中明確區分:「汗之一、二、三等侍衛」和「諸王之一、二、三等侍衛」等。同時,皇帝侍衛的等級高於諸王貝勒侍衛的等級,即「汗之二等侍衛」與「諸王貝勒一等侍衛」享受同樣待遇,而「汗之三等侍衛」則與「諸王貝勒二等侍衛」待遇相同。清入關後,還在名稱上進一步做了修訂。諸王貝勒的侍從武官改稱「護衛」。在康熙、乾隆時期重修太祖、太宗朝實錄時,將入關前諸王貝勒之「蝦」,改寫為「護衛」。此後,侍衛完全成為皇帝的武裝侍從官員的專用名稱,並沿用至清末。

崇德初年,侍衛等級分為一、二、三等侍衛。侍衛的品級待遇,從當時訂立的「職官儀衛制」中可以看出。「崇德初年(定職官儀衛)……定一等侍衛、護衛、參領、前鋒參領、縣君額駙、學士、滿啟心郎、郎中,旗四,後從四人;二等侍衛、護衛、佐領、漢啟心郎、員外郎,旗二,後從二人;三等侍衛、護衛、護軍校、主事以下官員,止用後從一人」(《清史稿·輿服》)。旗與後從之人是職官的儀仗,根據等級數目不同。官名雖然用後來的稱呼,但等級無誤。

由此可見,侍衛等級制度確立時,官職級別就已很高。內大臣相當於梅勒章京(副都統),一等侍衛相當於甲喇章京(參領),二等侍衛相當於牛錄章京(佐領),三等侍衛相當於護軍校。

由於侍衛是近御之臣,與皇帝關係密切,因而不但有較高的等級,也享有較高的待遇,在清開國時期就得到特殊的眷愛、優恤和獎賞。

陪在皇帝身邊時時心驚肉跳

女真族自古以來是以騎射著稱的民族,設圍狩獵是其主要生活方式之一。太祖、太宗興兵開國時期,在戰爭空暇之餘,仍循此習俗帶眾貝勒大臣和侍衛等外出設圍狩獵,在設圍狩獵中,由於一些突發事件,也往往造成險情。

如天聰四年十二月,皇太極率諸貝勒、每牛錄護軍3名,狩獵於積墩地方。當眾人捕獵狍鹿時,大貝勒代善部下蒙古猛克竟發箭誤中御衣,險傷皇太極。崇德四年十一月,皇太極率諸王貝勒大臣在葉赫地方狩獵時隨侍的超品公塔禪、甲喇章京阿爾薩蘭在射獸時,竟朝皇太極射箭。這些事時時令侍衛心驚肉跳,唯恐出現不測。

天聰六年十月,皇太極又一次率領諸貝勒大臣到哈達地方設圍狩獵。初六,狩獵隊伍於費德里山行圍。在行進中,皇太極不知不覺馳馬獨前。侍衛詹土謝圖見狀急忙拍馬快速奔前,在皇太極前面二十步距離而行,以防不測。正行進間,忽然從草中躍出一隻老虎,詹土謝圖手持射狍鹿之箭,事起突然來不及更換,便用力迎面射出。猛虎雖中創,仍前撲而上,將詹土謝圖咬下馬來。皇太極見詹土謝圖已與虎滾作一團,無法張弓再射,便驅馬大呼直前。虎聞聲放開詹土謝圖,朝皇太極衝來。這時,隨後而至的眾侍衛一擁而上,將虎殺死。皇太極與詹土謝圖才化險為夷。

文章來源於網絡

本文部分圖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想了解更多中國歷史經典故事,請關注「thldl弟子規」!探索歷史玄機,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別即可快速關注哦!

傳授《弟子規》與中國傳統文化,裴浩然老師將以弟子規為理論武器建立企業的指導員隊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沐月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